为深入探索乡村产业振兴创新模式,明晰产业发展路径,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7月4日-7月6日,我院党委副书记倪大钊、2024级辅导员岳凯乐、李梦园带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分团委学生骨干及青马研究会成员走进鲁山县,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调研,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挖掘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探寻药材草业路,挖掘传统新潜能

7月5日上午,实践团一行在当地副乡长王晓光的带领下,深入郜沟村和柳树岭村,围绕中药材产业开展专题调研,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目前,两村已形成以射干、丹参为主的特色种植规模,中药材种植收益显著高于传统农作物,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种植基地,全面了解了中药材的品种分类、种植规模、药用功效等产业基础信息。同时,双方围绕中药材销售渠道、政策扶持落实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不仅掌握了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手资料,也深刻认识到产业升级面临的现实难题。

探访农企探新路,解码融合促三产

7月5日下午,实践团队一行走进九九乡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食用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开展深入调研。在企业负责人的陪同下,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食用菌种植基地、母种培养室及液体菌种接种室等生产车间,详细了解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营情况。据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在食用菌种植环节推行科学化、标准化培育模式,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同时,作为鲁山县香菇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九九乡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持续在种植、加工、销售等全链条深耕发力,推动小香菇逐步发展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为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走进现代产业园,感受菌业新风貌

7月5日下午,实践团一行走进鲁山县食用菌现代产业园(鲁山翔天),近距离感受现代化、自动化、工厂化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魅力。园区内一体化制棒工艺令人赞叹,从原料调配、搅拌、装袋到灭菌等一系列流程,均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现代化、智能化四季恒温棚种植技术更是突破了传统食用菌种植受季节和气候限制的难题,确保全年稳定供应。园区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吸引了众多周边农户加入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带动效应。

蔡庄实践观梨业,下乡见证科技兴


7月6日下午,实践队一行深入蔡庄村,围绕当地特色梨产业开展实践活动,实地感受“五星”党支部引领下,梨产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科技升级与辐射带动成效。蔡庄村作为当地梨种植重点村,依托“五星”党支部的坚强引领,始终将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近年来,该村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一方面与高校深度联动,通过大学资源精准引进种梨新技术,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另一方面与公司合作,借助企业技术支撑实现梨树生长自动化监测,通过智能设备实时掌握土壤等关键数据,推动传统种植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蔡庄村在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主动承担技术辐射责任,通过经验分享会、田间示范等形式,系统推广引进的新技术、新品种及智能化管理模式,推动区域梨产业协同发展。


此次“三下乡”产业调研,实践团不仅全面了解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创新实践,更见证了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推动。一系列生动实践不仅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也让实践团成员对农业现代化、产业振兴有了更具象的认知。通过调研,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舞台广阔,青年在其中大有可为。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带着此次调研中汲取的智慧与思考,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以青春力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图/魏哲浩,文/张绪娇,审校/倪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