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发展。7月10日至7月12日,我院党委副书记倪大钊、创新创业与营销系副主任王峥、2024级辅导员李冠柯带队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施”和远方·青春纪行实践团和青马研究会骨干前往我校定点帮扶村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施家沟村调研。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对话基层干部,挖掘文化底蕴,为这片古老土地注入青春活力,探寻红旅融合带动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实践团与当地村干部于村支部委员会门口合影)
直面挑战寻突破,共谋发展献良策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与我校派驻施家沟村的第一书记周青、工作队员曹宝峰、当地村党支部委员原海亮深入座谈,乡村发展的现实挑战随之清晰浮现。村庄面临“空心”之困,面积虽大,年轻人却多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以老人为主,活力明显不足;“富硒”之困同样突出,当地优质的富硒农产品因灌溉设施不完善,又缺统一品牌和销售渠道,难以走出大山;作为定位旅游的村落,“文旅”之困也不容忽视,配套服务设施薄弱、业态单一,导致难以吸引并留住游客。这些现实难题,成为大家共同聚焦的发展瓶颈。

(施家沟局部村落图)
面对难题,实践团与村干部共同梳理思路、碰撞智慧,形成了系列应对方案:整合村内文旅资源,联合专业旅行社培养本地导游队伍、打造特色线路以稳定客源,此为“引客”计划;利用村内闲置空间(如计划改造的戏楼),打造乡村咖啡馆、特色餐饮等“网红”业态,提升游客体验与停留时间,即是“留客”妙招;创新经营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同步提升农产品加工包装水平和文旅服务质量,增强内生动力,则是“活村”的探索方向。

(实践团与当地村干部正在深入交流)
踏访旧迹忆峥嵘,赓续血脉传红色
7月10日-7月11日在当地老校长赵安金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承载光荣的李家大院。这里是明朝工部尚书李遂、清朝嵩县知县李塾的故居,庭院深深,诉说着数百年风云;它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豫北战役刘邓大军的指挥部所在地,一号院“五门相照”的格局,仿佛仍回荡着决胜千里的号令。赵老师还引领大家登上南坪养晦楼,凭栏远眺,古朴村落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一幅天然的乡村振兴画卷更坚定了众人助力发展的决心。

(赵老师正与实践团介绍李家大院)
7月11日清晨,驻村队员曹宝锋带领实践团前往清水池调研。实践团细致考察水体生态和周边地貌,认真记录数据并探讨环境对产业的潜在影响。这些一手资料的采集,凝聚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务实初心,也为后续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团与当地村干部于村委会门口合影)
青春挥笔书答卷,众志同心绘振兴
此次“三下乡”实践,是我院学子跳出课本、扎根大地的深刻历练,更是一堂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生动社会课。实践中,学子们不仅循着历史足迹,触摸施家沟的红色根脉,体悟其厚重绵长的人文底蕴,更在与我校驻村干部的并肩协作中,完成了从知识汲取到价值创造的跨越——他们将课堂上的专业理论、创新思维,转化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青春智慧,以实干姿态践行着“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让青春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绽放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光彩。(文图/曹天翔,审校/倪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