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研我校定点帮扶村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施家沟村产业实情,诊断发展关键症结,谋划产业升级路径。7月11日下午,我院党委副书记倪大钊、创新创业与营销系副主任王峥、2024级辅导员李冠柯带领“施”和远方·青春纪行实践团与青马研究会骨干与驻村工作队展开座谈,并实地调研民宿发展困境,深入剖析林果基地现状,探寻果醋作坊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把高校的智力优势同施家沟村的实际需求、资源禀赋相结合,为地方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助力施家沟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团与驻村工作队于村委会门口合影
共商民宿困局策,同研林果发展题
7月10日上午,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调研团队抵达古村。村内的石砌民宿保留着明清风貌,但简单的硬装设施、不便利的交通与旱季断水,造成年均入住率低的困境。
“今年夏天干热,不下雨,没有游客来,民宿基本上没人住。”驻村书记周青在施家沟村缘来原舍民宿门口叹息道。与之有着同样遭遇的是5公里外西顶村投资超千万的“云端西顶”民宿,房价却定为两百多元一晚,靠承接政务会议维持着基础运营;更年轻的“伴山静居”是一个悬崖民宿,因缺乏游客体验的项目,没有内容支撑而导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复购率低下。这片被寄予厚望的太行山民宿带正集体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产业迷思。

三位指导老师与驻村书记周青谈话中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与我校派驻施家沟村的第一书记周青、工作队员曹宝峰、施家沟村党支部委员原海亮深入座谈。施家沟村的林果基地种植了富硒樱桃和桑葚,品种优质,今年迎来了挂果期。然而,基地当前规模有限,尤其是桑葚,其成熟期高度集中在短短两周内,加之果实娇嫩易损,使得采收与销售环节面临巨大压力,产销衔接的紧张局面亟待破解。
针对这一现实困境,驻村工作队积极谋划,提出创新思路:建议基地充分利用“私域带货”、“社区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精准对接目标消费群体,迅速拓宽销路。工作队进一步指出,待市场渠道稳定、需求有效扩大后,可适时引导扩大种植规模。更为长远的是,应着力开发以当地樱桃、桑葚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线,如果酒、果醋等,此举不仅能有效延长产业链条,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更能化解鲜果集中上市带来的滞销风险,为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实践团与我校驻村工作队召开座谈会
实调醋坊察实况,对症分析谋良策
针对7月10日下午访谈会议,实践团于11日下午对民宿和果园展开调研,细致考察水体生态和周边地貌,并对村中一些发展较好的果醋坊进行勘察,认真记录数据并探讨环境对产业的潜在影响。实践团在施家沟村调研发现,当地一家依托富硒水果优势的家庭果醋作坊,凭借独特口感吸引了稳定的回头客和微信群客户。
作坊年轻传承人向团队详细展示了陈醋制作的五道工艺环节,并邀请品尝了当季的玫瑰、杨梅、山楂果醋,其产品展现出一定市场潜力。醋坊传承人讲述到施家沟果醋以当地盛产的富硒水果如柿子、山楂为原料,酿造过程遵循传统工艺。先挑选成熟果实,清洗后破碎成浆,加入酵母发酵成酒,期间控制温度在20-25℃,约7-10天完成酒精发酵。接着接入醋酸菌,转入醋酸发酵阶段,保持30-35℃恒温,通过翻拌保证充足氧气,历时20-30天,酒精转化为醋酸。发酵完成后过滤去渣,经巴氏杀菌后陈酿,最后调配甜度与酸度,装瓶密封。全程不添加防腐剂,保留果香与营养,酿成的果醋酸甜醇厚,带着山间果木的清新风味。
而针对村集体发展果醋产业的前景,建议积极引导作坊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品牌;鼓励作坊与村集体及科研机构合作,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改进工艺、提升质量;在拓展市场方面,除现有渠道外,可组织参加展销活动并利用电商平台扩大覆盖面;同时,结合村内林果基地和民宿资源,探索打造集采摘、酿造、品尝、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实践团于醋坊、林果基地调研

实践团于林果基地摄
青春挥笔书答卷,众智同心绘振兴
实践团成员深入施家沟开展“三下乡”活动,聚焦林果、民宿、果醋产业,脚步遍布田间地头与山间院落。队员们细致走访果园,察看果树生长态势,记录种植管理难题,与农户围坐交流产销瓶颈;又走进民宿集群,勘察设施条件,倾听经营者对客流、服务的困惑。从果树修剪技术到民宿运营模式,从产业现状梳理到发展建议征集,实践团以扎实的走访勘察,既摸清了果园与民宿的真实困境,也为后续精准施策积累了一手资料,用青春脚步践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让实践成果扎根乡土、惠及民生。(图/曹天祥,文/郭齐,审校/倪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