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研特色产业融合、促进文旅协同发展、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7月10日至7月12日,我院党委副书记倪大钊、创新创业与营销系副主任王峥、2024级辅导员李冠柯带队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施”和远方·青春纪行实践团和青马研究会骨干前往鹤壁市鹤壁集镇前往调研。

(实践团与该地工作人员在蜀龙花镜合影)
赴鹤壁集镇访古窑,探非遗基地悟匠心
为感受传统陶瓷文化魅力,汲取基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智慧。7月11日上午,实践团一行人参观了位于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西杨邑村的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研学传习基地,调研鹤壁市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壁窑。

(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研学传习基地院景)
实践团从中了解到基地设传统工艺体验、民间工艺品展示、工艺制作和历史工艺技艺知识四大功能区。在这里,游客可开展拉坯体验、釉上釉下彩绘等多种研学体验,见证和参与鹤壁窑制瓷全流程。同时实践团还深入了解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学习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卫国在技艺复原、产业创新中的实践经验,探究“非遗+研学+乡村”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实践团与该地工作人员于基地门口合影留念)
王马庄中观窑藏,大棚棚里探直播
为探访王马庄村红薯产业,看特色助振兴之路。7月11日上午,实践团一行人前往王马庄村红薯制品仓储物流电商展销中心进行调研。实践团首先前往存放红薯粉条的窑洞里面观察研究,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该窑洞冬暖夏凉,是一个天然的冷室,其中一个窑洞内含有12间储藏室,能够为红薯等作物的储存创造条件。除此之外,实践团还到村里的薯源专业种植合作社当中参观,当地工作人员表示当中的大棚能有效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打破季节限制,让蔬菜在不同季节稳定生长,保障供应。它还能抵御风雨、病虫害等自然风险,提升产量和品质。此外,大棚可集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适合规模化种植,助力农业高效生产。随后,实践团一行人还品尝到了当地新鲜的沙瓤番茄。最后,一行人来到他们的直播间,通过和当地工作人员交谈,了解到这里农产品售卖的物价、如何直播带货农产品,还有这里独特的奖励机制——村集体积分制。其中村集体积分制是村集体通过积分制,鼓励村民参与家庭美德等事务,积分可兑换物品。该运营模式包含红薯育苗、红薯种植、红薯生产、红薯仓储和红薯销售的产业链。该产业的模式采取党支部加合作社加农户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统一销售,从而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该模式既提高农户的积极性,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实践团正在王马庄村调研)
赴花镜田园考察,探综合体貌研究
为探寻蜀龙花镜综合体,观集镇特色产业新貌。7月11日上午,在我校校友鹤壁集镇镇长雷胜齐的陪同下前往鹤壁集镇龙宫村的蜀龙花镜综合体调研参观。当地工作人员依次带实践团参观不同的展馆,其中鹤传本草馆是以中医药为主题,有多种中医药,含有毒草药设防护网,有研学体验区;而花舞鹤山馆则是有热带、亚热带植物,以及观赏与中药价值的植物。“蜀龙花镜”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重点开发当地特色苗木产业、杂粮产业和中草药产业,深入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药王文化、巴蜀文化,引进各种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立足游客旅游需求,并结合新的健康可持续消费点燃游客消费欲的方式,打造一个低碳生态为主题,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培训教育等为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这里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研学基地。游客可参与古法插花、草木染体验,探秘本草馆,感受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魅力。自开放以来,吸引众多游客,成为鹤壁集镇文旅新名片,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实践团正在参观蜀龙花镜的展馆)
青春挥笔书答卷,众志同心绘振兴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调研凝聚智慧,深入挖掘了鹤壁集镇周边村落的产业特色与文化底蕴。这不仅是一次青春力量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三下乡”活动扎根基层、赋能振兴的深刻意义——让青年在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锤炼本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让青春之花在基层实践中绚丽绽放。(图文/曹天祥,审校/倪大钊)